这姑娘到底怎么了,才23岁,就有人开始喊打喊杀了,手机上全是关于她的信息,说她拖后腿,说她不配,真是气死我了。
你说这王添艺吧,名字听着挺好听的,人看着也挺顺眼,怎么就成众矢之的了呢,我刚刷完那些比赛视频,真是替她捏把汗。就那么几个回合,几个失误,就被扣上了“花瓶”的帽子,还全国人民都看到了似的,这逻辑我也是服了。
还“漂亮花瓶”呢,我看是“玻璃心”碎了一地吧,不是说她自己,是说那些看客们,太容易碎了。23岁,山东济南来的姑娘,在家可能还是个被爸妈宠着的小宝贝,一出来比赛,就得承受这么大的压力,我真是替她觉得不值。
去年亚运会,那是什么场面,团体赛,压力大不大?她上场的时候,心里肯定也打鼓,但还是硬着头皮上了,那时候有人这么骂她吗?好像并没有,好像那时候她还挺被看好的。
你看这次的德班世乒赛,团体赛的决赛,对阵日本,那个关键分,真的,心脏都要跳出来了。她没能顶住,失误了,然后呢?然后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,铺天盖地的声音就来了。
我也刷到一些数据,虽然我不是数据控,但也能看出来点门道。2021年的日本公开赛,她可是战胜过伊藤美诚的,那时候大家怎么说的?赞美有之,期待有之。才过了多久,就成了“拖油瓶”?这变化也太快了点吧。
而且,比赛的胜负,真的就只看一两个人的表现吗?尤其是在团体赛这种项目里,每一个人的贡献都很重要,难道其他队友的得分,她打出的好球,就都视而不见了吗?这双标也太明显了。
我倒是觉得,这姑娘的价值,远不止在场上那几个回合。她能走到这个位置,凭的是实力,是日复一日的训练,是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。23岁,正是运动生涯上升期,谁能保证自己永远不失误?
她从山东一路打拼到国家队,这中间经历了多少选拔,多少竞争,靠的是什么?靠的是一张漂亮的脸蛋就能进来的吗?别逗了。那些说她“花瓶”的人,恐怕自己都没她努力过。
我看到有博主分析,说她这次失误,和之前的比赛状态有关系,心理波动太大。这很正常啊,年轻人,第一次经历这么大的赛场,这么关键的时刻,出现波动,不是很真实的情况吗?
而且,我留意到,在团体赛输掉那场之后,她并没有因此沉沦。你看她后面的单打比赛,虽然最终也可能不是冠军,但她还在拼,还在努力,还在争取。这才是重要的,不是吗?
我倒不是说她这次打得有多么完美,谁敢说自己不犯错?但关键是,我们怎么看待这些犯错,怎么看待这些年轻人。是简单粗暴地打上“花瓶”的标签,还是多一点理解和鼓励,看到她未来的潜力。
我刚才还看到一个评论,说她“业务能力跟不上颜值”。拜托,长得好看是她的优势,但她能站在这里,靠的是汗水,是技术。这两个东西,有那么绝对的对立吗?
有时候我在想,如果她长得不好看,但打出同样的比分,还会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?我猜,可能就不会有“花瓶”这个词了,只会是“实力派”吧。这可真是个看脸的世界。
我真是有点气,也觉得有点好笑。明明是一个有潜力,有实力,还在努力成长的运动员,就因为一两次的失误,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,好像她做错了什么天大的事一样。
大家是不是太苛责了?是不是把运动员都当成了不会犯错的机器?尤其是在输了比赛之后,就成了发泄情绪的对象,这公平吗?
我朋友圈里有人说,这就像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果子,熟了,结果被虫子咬了一口,大家就嚷嚷着把整棵树都砍了。这可真是有点过了。
而且,我注意到,就算在争议声中,教练组并没有放弃她,还在继续让她比赛,继续给她机会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她还有价值,还有被培养的潜力。
我不知道那些一边倒地骂她的人,是什么心态。是嫉妒?是看热闹不嫌事大?还是真的觉得她一无是处?我很难理解。
我倒是觉得,这姑娘,就算这次输了,就算这次失误了,她还是那个来自山东济南的23岁姑娘,她还有时间,还有机会去证明自己。
现在这些声音,听听就好,别太当真。年轻人,谁没个起伏呢。重要的是她自己能不能挺过来,能不能继续努力。
毕竟,国乒女队,也不是谁都能进的,更不是谁都能坐稳的。能在那里,就说明她有过人之处。
所以,别再轻易给人家扣“花瓶”的帽子了,好不好?人家是运动员,是来比赛的,不是来给你们当摆设的。
她身上背负的,是压力,是期待,还有她自己对乒乓球的热爱。
如果她真的是个“花瓶”,那这个“花瓶”也太努力,太有韧性了。
你有没有觉得,我们对年轻运动员,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?
声明: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,内容 90%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,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。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。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
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