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坐看云起时
编辑|坐看云起时
7月11日,华盛顿,北约75周年峰会闭幕。各国领导人在纪念、开会、合影之外,丢下了几颗“实锤”。一个是把援乌的训练和分发放进北约框架,另一个是F-16开始移交,还有就是文件里写明“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路不可逆”,但不提时间表。
先说第一个。北约宣布建立“对乌安全援助与训练”的常设机制,指挥节点在德国威斯巴登。这意味着以后不是谁手里有啥就临时拼一拼,而是有个“总调度”。好处是效率上来,坏处是流程更硬,但总体能把散乱的帮忙捏紧一点。
接着是钱袋子。4月,美国国会通过对乌等在内的大包裹,其中对乌是核心部分;2月,欧盟也通过四年期的乌克兰基金。这俩加起来,等于把“月光族”式的救急,改成了“按年预算”。因为这个,乌克兰的军需能有预期,结果就是战线不会轻易被掀翻。
然后是飞机。丹麦、荷兰在夏季开始移交F-16,飞行员培训同步推进,比利时、挪威准备后续。别把它当法宝。能飞起来是一回事,能持续飞是另一回事,跑道、防空、维护都要跟上。同样,短期更多是补防空缺口,真正改变地面推进,还得看配套链条。
说回前线。5月起,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加压,滑翔炸弹密集轰,步炮慢推。这个打法不花哨,就是耗。工厂三班倒,弹药不断头,想把乌军拖在壕里,等你人累、炮少,再慢慢啃。同样,俄方也在南线、顿涅茨克做小咬合,逼你分兵。
乌克兰的人手是个硬问题。5月新动员法生效,征召年龄降到25,豁免收紧。社会压力摆在那儿,前线轮换还是紧。哪怕新武器到位,顶不上轮换强度,也难撑。这就是为什么基辅一再催西方“快交、稳交、不停交”。
欧洲在补课。德国加炮弹线,法国搞火药,波兰扩产装配,捷克牵头的弹药采购首批在夏季到货。欧洲公司签了不少多年合同。再说一句,产线不是开机就出货,要爬坡,要招工,还要解决原材料卡点,这几个月都是硬骨头。
这次华盛顿还请了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同台。名义是“伙伴”,实质是把供应、技术、训练拉到更大圈子。同样,对亚太的看点也摆在桌上。简单说,就是两头一起下棋,一边欧洲顶住,一边盯着印太的动态。
俄方的回应也没停。莫斯科骂北约“直接卷进来”,在西部边界加演训,还搞了战术核演习通报。这不是喊话为了上新闻,这是在告诉对手“线在这”。双方都在伸手试试水温,但同样不想掉进池子里。
钱的问题天天在。欧洲通胀回落了,但预算更紧,军费要加、福利也要保,拉扯不断。俄罗斯靠打折卖油、通过第三国转,财政还能顶。比的还是谁的口袋厚、谁的工业更能扛,这话不好听,但实在。
外交上,北约家里也有不同声调,土耳其、匈牙利每次都要加几句条件。联合国那边,很多非西方国家更关心停火、粮价和航运,不爱站队,爱看实际好处。因为这个,谁能给贷款、给项目、给保险,谁的嘴就更有分量。
战场接下来怎么看?秋冬,乌方会更重防空和电网修复,黑海无人艇还会继续找机会。俄方大概率继续打后方基础设施,用空袭逼出防空。结果是没有一把定输赢的大进攻,更多是消耗和修补,谁失手,谁就挨一下。
对我们普通人,关心什么?能源价格、粮食和运费,这会影响企业订单和生活成本。另外,国内外企业在欧洲的供应链安排,可能会因为军工扩产和能源政策再调一次。看新闻别只看口号,看“到货多少、产能多少、合同多久”,这些最实在。
最后说一点节奏。美国的对外承诺和欧洲的产能扩张,到明年才会看得更清楚。乌军的训练转入北约平台,也需要几轮考核才能稳定。同样,俄方的工业动员还能不能维持强度,也要看冬季能源和部件能否接续。
华盛顿会场外,黄昏的热浪还在,一支志愿者队收起蓝黄旗,警察慢慢把路障搬到卡车上,游客端着饮料拍着白宫方向的合影。等下一次各方再坐进会场,名单上的“交付”和“产量”,能不能真的多几行?
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